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

大溪湖畔咖啡

大溪湖畔咖啡位於石門水庫中游,倚山 傍水,美景天成

想找個舒緩煩躁的心情的地方?

或閒來無事時,可以來聊天說地,不管是一個人,一群人

湖畔 都是可以讓你放鬆心情的好地方.





 





基隆忘憂谷

基隆忘憂谷是個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景點,由基隆走濱海公路經過海洋大學.碧砂漁港後抵達八斗子漁港.
從天橋左側進入社區.路的盡頭右邊有階梯上 山.整座山都是忘憂谷.往上走就對了.
忘憂谷步道散發出濃濃的青草芳香.翻過崖邊的碉堡.視野豁然開朗.寬闊的海洋.基隆嶼顯得很渺小.
步 上白色拱門觀景台.沿著海邊山崖邊的步道.左側陡峭的石階.彎曲的下到海濱的大礁石.海蝕平台春天長滿綠色的海苔.
回到崖邊步道往前走見一處U形 的山谷.綿密的草坡.像綠色地毯鋪成的谷地.徐徐海風吹拂,忘卻世間煩憂.
白色迴梯上到谷地上方的觀賞台.基隆東北角盡在眼內.九份.金瓜石.基 隆山.基隆嶼.碧砂漁港..
忘憂谷是海岸與山稜線交會的山谷.同時含有海岸植物及低海拔植物.春天當然熱鬧非凡.草坡開滿南國小薊的紫色圓球花. 山壁開白色喇叭花的台灣百合.草原上的白鳳花.夏枯草.爵床.海濱的石板菜.崖邊的海桐.杜虹花...




















九份---戀戀山城

九份位於台灣新北市瑞芳區,早期因為盛產金礦而興盛,礦坑挖掘殆盡後從而沒落。1990年代後,因電影《悲 情城市》一片於九份取景,九份的獨特舊式建築、坡地以及風情,透過此片而吸引國內外的注目,也為此小鎮重新帶來生機,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很受歡迎的觀光景 點。

根據《台北縣誌》的記載,由於在清領時代初期的時候,這地方的村落住了9戶人 家,每當外出到市集購物時都是每樣要「九份」,到了後來九份就成了這村落的地名,一直沿用至今。
自 從1893年(光緒19年)在九份地區發現砂金,開始了此地的淘金人潮以及採金的歷史。進入日治時代後,日本人及基隆顏氏家族相繼擁有九份一帶的礦權,尤 其在顏氏家族的經營之下,九份進入金礦出產的鼎盛時期,同時也在附近開挖煤礦。1945年戰後,九份的黃金產量曾一度恢復,但1957年後開始衰退,最後 於1971年正式結束開採,大部分礦工也將目標轉向煤礦。


九份的懷舊景觀吸引許多觀光客,主要聚集在基山街、豎崎路及輕便路等街道。基山街又稱「暗街」,無論是平日或假日皆有絡繹不絕的擁擠 人潮;豎崎路是九份的直向道路,是一條階梯路,有很多觀景茶館聚集於此街道。舊道口(基山街口)也設有觀景台,可以從九份觀賞北海岸的綿延海景。
基山街內商家聚集,有很多九份舊式紀念藝術品,基山街內的九重町客棧是九份一個舊式建築中的佳作,橘黃色燈光也給人懷舊的印象。豎崎 路則是全然不同的景觀,很多舊式建築都聚集在此,觀景茶館聚集,其中也可看到九份最著名的建築,也是全台灣第一個電影院──昇平戲院。
至於輕便路,則有不少民宿聚集,有九份金礦城懷舊壁畫,還有一些花店也在輕便路上。
上述道路皆為依山勢而闢的步道,汽車不能進入。九份往瑞芳的聯絡道路稱為汽車路,顧名思義就是可供汽車通行。


日本動畫師宮崎駿於2001年公開發表的動畫電影《神隱少女》中的 街,便是以九份為原型,而九份的知名度在一般日本觀光客中一躍高漲。日本出版的台灣旅遊嚮導書刊,都有介紹這段軼聞。

由於九份依舊保留著日治時代的舊式建築,其主要的景觀聚集在基 山街,是九份最熱鬧的街道,小吃芋仔蕃薯、九份第一家茶坊以及九份文史工作室都設置於此,還有觀景台可以看九份的海景;豎崎路是特殊的「豐」字道路,為九 份的直向道路,絕無僅有的階梯路上有許多觀景茶館;輕便路上則是有許多九份民宿與九份金礦城懷舊壁畫。

九份的懷舊氣息,自然承襲許多美食,例如芋圓,除了原有的地瓜、芋頭口味之外,還有特別的抹茶、芝麻及山藥口味,冷熱皆宜;香彈可口 的芋粿巧;鹹甜適中的草仔粿,內含飽滿蘿蔔絲與蝦的草仔粿;紅糟肉圓則是以傳統古法製作內餡,搭配上軟嫩的外皮與特調醬料;此外還有黑糖麻糬、豆腐乳、無 鉛土皮蛋等美食。




  

  

  

三峽老街

明末清初,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,坐著船沿淡水河,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,形成村落。人們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,大都住於水邊,所以三峽最早開發 的地區是橫溪、三峽溪、大漢溪附近,後來因所住侷限才漸往山地發展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三峽因山區範圍龐大,先民耕種之餘,上山伐木、採藤、燒炭,且三峽近山產大菁(可製作染料),又有清澈的三峽溪水,故由淡水河運進布匹,造就了染布業之 發展,早年三峽老街的商店就以染布業為最多。後來有外國人發現三峽地區的山地很適合種茶,又有天然資源樟樹,於是人們開始種茶及製作樟腦,染布、茶、樟腦 為三峽過去最大的物產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清乾隆年間,安溪移民入墾者漸增,於是有「溪聚落」形成,三峽的第一條街「三角湧街」(即現今民權老街)也在此時初具雛型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晚清的三角湧以熬樟腦、製茶及染布為主要產業,並以三角湧街為集散中心,利用河道縱橫的夙富水利,將貨品運送至全台各地,甚至外銷他國,在極盛時期往來 船隻達六十艘之多,市街景象繁榮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清光緒二十一年(西元一八九五年),簽訂馬關條約,日軍登台後,首遭三角湧義軍抵抗,殲滅日軍數百人,隨後遭日軍焚街燒殺報復,三角湧街莊及祖師廟 皆在此時付之一炬,於日治初期再度於廢墟中重建。日治中期,日人開始開採煤礦與木材,成為三峽新興工業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此時的染布業也因洋服、西服及布行代之而日漸衰頹。大正五年(西元一九一六年),推行「街區改正」工作,形成今日民權老街現存的立面,並建設輕便鐵道作 為主要文通工具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日治晚期,日人大力推展皇民化運動,三峽著名地標-三峽拱橋,也在此時期落成,水運時代自此宣告結束,三峽街莊的交易逐漸轉變成基本的民生消費。


台 灣光復後,改製為三峽鎮,三峽人的信仰中心-長福巖清水祖師廟由藝術家李梅樹教授主持改建,由於建造技術匠心獨具,精雕細琢,造就了祖師廟「東方藝術殿 堂」的美名,使祖師廟在莊嚴的宗教氣息中,增添珍貴的藝術價值。